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朱浩淼研究员学术报告

发布者:程静静发布时间:2023-12-04浏览次数:10

报 告 人:朱浩淼

报告题目:照明和显示用无机发光材料

报告时间:2023年12月12日(周二)午9:45

报告地点:BET体育365投注官网428会议室

主办单位: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科学技术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朱浩淼,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长期致力于稀土/过渡族离子掺杂无机发光材料、MicroLED显示技术及先进光谱测试技术的研究。迄今,已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Nat.Photonics等期刊上发表90余篇SCI论文,他引9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900余次,H-index40;授权中国发明20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863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STS重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以及厦门市重大等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及福建省特支双百-青年拔尖人才;作为主要学术骨干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光学报》、《中国稀土学报》以及《应用化学》青年编辑;中国稀土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

报告摘要:

深红-近红外光在现代农业养植、食品医药检测分析、生物医学成像以及安防监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高效的近红外光源成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荧光粉转换型LED(pc-LED)是一种理想的近红外光源,其具备了高效、使用寿命长及结构紧凑的优点,同时发射带宽可通过荧光粉进行调节,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近红外光源之一。因此,开发能够被现有商业蓝光LED芯片激发的高效近红外宽带发射的荧光粉成为了该领域的主要目标和挑战。

针对Mn4+激活的Mg14Ge5O24深红发光材料存在蓝光区域吸收率低及量子产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对基质材料进行阳离子取代和部分氟化,开发了蓝光吸收率50%,发光量子产率高达92%,发光热稳定性优异的Mg28Ge5.42Ti2O38F10:Mn4+深红发光材料,在420蓝光激发下,实现了660 nm的深红发射,利用该材料封装的LED器件在植物生长照明实验中体现出了良好的实用效果。在近红外发光材料领域,开发了一系列Cr3+掺杂AM3(BO3)4(A= 稀土元素,M= Al, Ga, Fe, In, Sc)硼酸盐近红外发光材料,其中GdAl3(BO3)4:Cr3+材料在蓝光激发下,发射出650-950nm的宽带近红外光,发光内量子产率高达91%,并系统地研究了Cr3+的能级结构。特别的,该材料在150℃的高温下几乎不发生高温发光淬灭现象,体现出了其优异的发光热稳定性。此外,课题组还开发了具有石榴石结构的氟化物近红外发光材料Na3Al2Li3F12:Cr3+,全面地分析了材料的结构组成和发光特性。该材料同样在蓝光激发下,发射出650-1000 nm (峰值750 nm)的宽带近红外光,发光量子产率达78%,在150℃时的发光强度能够维持室温下的99%。